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無廢城市”的綠色發展之道(人民時評)

武衛政

2025年09月26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各地情況不同,建設“無廢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認准了,就要堅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達到既定目標

  

  既能回收再生資源,也能供社區居民休息,還能應急供電,在天津港保稅區,由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企業打造的首批20個“資環驛站”前不久建成投運。這些“神奇小屋”,集“資源循環+社區服務+微能網”多功能於一體,有利於暢通城市廢棄物前端回收渠道,為打造“無廢城市”提供助力。

  變廢為寶,循環生金。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經驗模式。“無廢”並不是說不產生或者是杜絕固體廢物,而是一種理念,旨在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再利用。“無廢城市”建設,蘊含推動綠色發展的門道。

  推動綠色發展,應善於打通堵點,找到“資源變資產”的路徑。我們常說,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問題在於,如何在實踐中真正實現資源化再利用?

  可以靠技術創新。山東煙台冰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將廢氣中的二氧化碳捕集率提升至97%以上,產出的高純度二氧化碳可用在食品等領域。將廢物轉化為資源,將消耗提升為增值,依靠創新實現“點廢成金”,不僅能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還能為企業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也可以靠場景創新。在重慶貝思遠新能源有限公司,經過電池健康程度測試、拆解、再制造等環節,廢舊動力電池能被加工成符合標准的各類電池包,運用在通信基站、智能路燈等場景。“邊角料”看似無用,換個應用場景,可能就是實用的“寶貝”。

  從技術到場景,以物盡其用為導向,以持續創新為支點,就能讓更多閑置的、低效的資源,發揮出更高價值、創造更大效益。

  推動綠色發展,既需要通過創新開路,也需要強化制度政策的支撐作用。廣東深圳制定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建設指引,鼓勵回收企業高標准建設、改造一批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和回收中轉站,讓再生資源“收得到、收得了、處理得好”。用好制度政策,能有效激發市場活力,讓資源循環利用從政府推動向市場驅動轉變。

  事實上,制度政策不僅能發揮保障作用,也能起到引導效果。上海出台《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條例》,引導更多人參與“無廢生活”,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回收利用率達43%。用好制度政策,可以引導更多人認同綠色文化,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動綠色發展,還需加強協同。行政有界限,但生態環境治理不能僅靠單打獨斗。就拿建筑垃圾處理來說,一地管得嚴,另一地管得鬆,就可能出現異地傾倒的問題。從建設全域“無廢城市”,到跨區域共建共治,堅持系統思維,注重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無廢城市”建設水平才能不斷躍上新台階。

  各地情況不同,建設“無廢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認准了,就要堅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達到既定目標。加大創新力度,用好制度政策,注重加強協同,就能把建設“無廢城市”的過程,變成培育和壯大綠色生產力、提升群眾獲得感的過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6日 05 版)

(責編:王瀟瀟、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