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用好春秋假 釋放新活力
雨 馨
商務部等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優化學生假期安排”“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引發廣泛關注。
春秋假,是在春季和秋季學期中,為學生增設有別於寒暑假的短假期。這幾年大眾文旅消費愈發火熱,不少家庭選擇趁著國慶、寒暑假等長假安排親子游。由於旅游時間集中,路上堵車、景區擁擠、搶票艱難的現象頗為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小學錯峰休假呼聲日漸高漲。在2013年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就有春秋假的提法。后續相關部門陸續發文鼓勵探索,正是對優化休假安排訴求的及時回應。
鼓勵中小學放春秋假,並非簡單的時間調整,背后有著多重價值考量。有育人價值。設置短暫而規律的春秋假,讓學生們歇歇腳、加加油,能夠以更飽滿的狀態進行學習。有實踐意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學習不僅是汲取書本知識,也要用腳丈量生活。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到田野山林感受自然變化,到社區服務中理解社會責任,帶來的認知成長是課堂教育無法替代的。也有經濟效益。假日經濟學早有論斷,小休閑連著大消費,孩子放假,若和家長帶薪休假聯動,顯然可以釋放更大消費活力。
有人擔心“假期多了,孩子學習會不會掉隊”,有人擔心“插入春秋假,教學節奏會不會被打亂”。此外,雙職工家庭本就忙多閑少,孩子多了幾天假,如果家長的帶薪休假無法落實,誰來帶娃就成了問題。這些顧慮都不妨放到台面上好好討論,比如通過課后服務等形式,幫家長消除后顧之憂。假期調整事關千家萬戶,充分聽取意見,不斷優化方案,好事方能辦出好效果。
(摘編自《北京日報》,原題為《讀懂春秋假背后的多重期待》)
甄別土辦法 提升規范性
張雙雙
擔心村民超建違建,就向建房村民收保証金,可資金收管不規范,反倒成了個別干部截留挪用的“肥肉”﹔害怕村干部蓋人情章,便用鐵箱鎖村章,結果群眾辦証明要跑斷腿……在基層治理中,一些地方自制“土辦法”“土政策”,看似起到一定程度的約束作用,卻觸碰法律法規和黨紀黨規紅線,損害群眾利益。
基層治理的生命力,在於既接地氣又守底線。“土辦法”到底是因地制宜靈活執行,還是違法亂紀歪曲變通,關鍵看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公正、有效。“土辦法”貴在管用,將“合不合規”拋在腦后,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推進工作,非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產生新問題。自己覺得管用,群眾覺得沒用,初衷再好,群眾也不會買賬。
用錯“土辦法”,根源在治理能力跟不上。個別基層干部缺乏法治思維,不懂數字化、精細化治理﹔一些農村地區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鄉鎮政務平台功能不全,本可用大數據查違建、線上辦蓋章,卻因技術缺位耗費大量人力。“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能力短板讓基層治理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只能靠想當然的“土辦法”臨時救場。
提升基層治理的質量與效率,必須要對違反中央政策、侵害群眾利益的“土政策”及時糾偏,破除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山頭主義”。對於一些有合理性、回應現實需求的“土政策”,應當注意甄別、適當鼓勵,通過調研論証調整將其規范化。
摒棄短視的“蠻干思維”,補齊法治與技術能力短板,把群眾需求作為出發點,將群眾福祉作為落腳點,才能讓“土辦法”的靈活優勢與“真規矩”的剛性保障相得益彰,讓基層治理有溫度、有力度、有效度。
(摘編自《湖北日報》,原題為《“土辦法”應當管用不能管涌》)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6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