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吴储岐
2025年09月16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图①:诸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干部为企业办理项目开工“一件事”业务。 |
初秋,齐鲁大地天高气爽,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
今年上半年,山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5.6%,一批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项目落地,一批结构性增长点破土而出。这背后,是党员干部在攻坚一线勇挑重担、真抓实干。
以过硬作风打硬仗
东营港,一座“海上浮动码头”正在加快推进。这个25万吨级原油进口泊位建成后,将破解鲁北大船无法靠岸的瓶颈,每年节省物流成本超10亿元。
“离岸63公里、投资37亿元,没点狠劲干不下来。”东营港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学峰说。为此,当地党员干部组成项目专班,全员上阵。
“一进专班,床就搬进了厂里。”“海上浮动码头”工程负责人盖鸿涛常驻海工建造基地,项目进度卡在哪儿,人就盯在哪儿。他和同事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高质量发展,得靠‘真刀真枪’地干。”
工程推进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是浮筒通过水下软管与管汇对接,即使是很小的误差都会影响整体拼装。今年夏天,一次对接时,潮差变化过快导致设备卡住,作业被迫暂停,问题不解决就会大大拖延进度。专班连夜研判,干部、技术人员和施工队连轴转,最终通过调整工序、优化作业方案,把原本可能拖延的工期硬生生“赶”了回来。
从项目攻坚一线到产业转型前沿,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省党员干部进企业、下工地、盯进度,冲锋在前、干在实处。
“36小时完成120户、360亩征迁任务,72小时拿下199户、375亩地清障。”潍坊诸城市引进一个生物医药项目,项目落地速度之快让企业负责人直呼“没见过这么硬核的团队”。
起步就是硬仗,考验干部作风。
早晨7点,时任诸城市辛兴镇副镇长孙志刚拎着面包和矿泉水出现在村民李勇家门口。李勇家在后齐沟村,靠养牛为生。得知项目落地要拆除牛棚,他犯了愁:“牛没了,日子怎么过?”
“别急,我们帮你想办法。”孙志刚细致讲解补偿细则,又联系企业为李勇夫妇安排操作工岗位,“进厂上班,收入更稳定。”
“一户一策”,拆掉了项目征迁的“心墙”。干部们挨家挨户走,核算补偿标准、调解权属纠纷,有时候还要翻山越岭找档案,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如今,潍坊市县两级注重把改革发展一线、关键吃紧岗位作为“检验场”,把敢为善为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诸城市专门组建项目服务机制,12个市直部门、6个保障组联动推进,常年奔波在项目建设、为民服务的一线,用实际行动换来项目建设加速度。
让肯干事的人“挑大梁”
跑得快,是因为组织撑得住,机制护得牢。
“不需要外界给压力,是我自己上了劲。办不成,我都觉得丢脸。”说这话的,是东营市垦利区资源集团副总经理王晋军。
时间拨回2023年。欧盟出台新规,要求出口电池必须满足碳足迹要求,还得是“独立计量、直连输送”的绿电形式。宁德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能支撑“零碳智造”的基地。
垦利区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们把全区海岸线能装多少风电、盐碱滩涂能上多少光伏,一笔笔算清楚,编制了零碳产业园规划。
2024年9月,碳产业园项目专班成立,相关工作进一步加速推进:发电指标、用地保障、源网荷储机制……
最棘手的是电价核算,宁德时代看得细。垦利区干脆组织团队,替宁德时代复算电价数据。“你们算得比我们还仔细!”这个细节,成了打动宁德时代的重要一环。今年3月15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
干部奋发有为,这背后是东营市把重大项目一线作为干部识别培养主战场,谁在一线干得好,就在选拔中往前排;谁能顶得上、干得成,就能得到认可、获得机会。
7月21日,聊城市重点项目调度平台上,一条红色预警信号亮起:某县业务部门预审意见超时未提交,可能卡住后续手续。
项目指挥部立即视频连线,要求限时解决。县指挥部迅速启动响应机制,3小时内完成预审,堵点被扫清。
这是聊城市搭建的“挂图作战+全周期协同”系统。2024年以来,聊城市成立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和要素保障指挥部,选派53名干部集中办公,全流程动态调度。在项目建设的任何环节,只要出现异常、堵点等情况,系统就会红色预警。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聊城市开展“干部执行力提升年”“聚力攻坚突破年”活动。指挥部成立当天,市委组织部同步进驻,对专班成员实行全过程管理、全链条考核。
指挥部成立以来,市县乡三级协力攻坚,项目手续集成办理、压茬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开工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前列,投资进度靠前。
近年来,山东坚持以实绩识人、在一线识人,把干部放到急难险重任务中去锤炼、识别,让有担当、肯干事的干部有更多机会“挑大梁”。
派专业型干部到一线
跑出专业速度,靠的是对口干部打对口仗。
“企业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考题。”在潍坊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冷新法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笔记本,扉页上的这句话醒目又真切。
“起初,不少企业反映:找不到合作伙伴、不会报政策。我就在想,能不能搭个桥,让他们少走弯路。”冷新法说。
这座“桥”,就是潍坊打造的“我为企业找订单”“我帮企业组主场”活动。由党委政府牵线搭台,企业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对接,一场场资源撮合会变成了企业之间的“开放日”。
今年1—7月,潍坊全市已组织找订单、组主场等活动142场,促成合作金额451亿元。“下一步,还要把活动办到长三角、珠三角,让潍坊企业拥有更大舞台。”冷新法说。
搭平台,是为了让企业有更多机会;强筋骨,则要在技改上下功夫。
“新型技改是企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也是城市工业升级的突破口。”冷新法介绍,在申报新型技改城市试点时,他牵头组建专项工作组,聚焦重点行业,筛选出20个具备技术创新性、产业带动性的重点项目,作为申报的关键支撑材料。
2024年5月,潍坊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冷新法和团队第一时间会同潍坊市财政局,研究1.5亿元中央资金使用方案,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资金精准“滴灌”。
“虽然在专业领域干了这么多年,但是学习钻研一刻不敢停下。”冷新法说,“政策怎么落到车间?企业如何吃上技改红利?这些问题每天都在我脑子里转。”
在人岗相适上做“加法”,专业能力就是最好的“硬通货”。
聊城临清市是“轴承之乡”,2025年3月,临清市烟店镇党委副书记刘其辉在调研一家轴承产业园时,注意到生产车间地面出现下沉。他追着问题查,很快摸清了根源:排水系统不畅。
厂区和排水出口之间隔着约200米农田,排水管道铺设迟迟无法推进。刘其辉牵头召开专题会定方案,反复上门做农户工作,敲定管道走线,终于在雨季来临前完成施工。
从一线施工到项目报批,他像“园区管家”一样,对流程、需求、堵点都一清二楚。因长期从事商务和电商工作,熟经济、懂运营,去年刘其辉被提拔为烟店镇党委副书记,专门抓园区经济。
如今,临清全市拥有轴承生产制造企业5100余家、个体工商户1.1万余家,正向高端制造迈进。
产业向前迈进,干部也要“跟得上”。临清市委选派专业型干部扎根一线:熟悉轴承产业,孙豪由潘庄镇党委副书记被提拔为唐园镇镇长;懂测绘、会统筹,95后干部吴玉龙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被提拔为烟店镇副镇长……聊城市实施重点产业项目专题培训计划,将课堂搬到项目现场,每年选派800余名干部赴外地学习先进经验,补足专业短板。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是关键。”山东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要以严管厚爱精准‘滴灌’,以实战赛场锤炼筋骨,让‘吃苦者吃香、实干者实惠、有为者有位’的理念在齐鲁大地蔚然成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6日 19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